起初,人们担心,远程工作的全职雇员是否能像在办公室的同事那样投入、高效。事实上,这样的事情一般出现在变革初期:一家公司在突然实行弹性工作制的初期,往往会经历一些坎坷,因为员工、中层管理者甚至高管都需要学习新的管理模式和业绩考核标准。这是英国电信集团BT的经验之谈。这家公司做了这样的试验:让一部分工程师在家里弹性工作,并详细追踪他们的工作投入程度和工作效率,并与以传统方式工作的同僚比较。起初,弹性工作组的数据看起来较差,一段时间后甚至还恶化——员工之间的摩擦在增多。幸运的是,高级管理者并未因此叫停该项目。几个月之后,弹性工作组的表现开始好转,无论是在工作效率还是在员工流动方面,弹性工作组都超越了传统团队。
BT试点项目成功有三方面的原因,首先是组织文化的不断调试,其次领导者在管理弹性工作方面也逐渐成熟,但更为主要的是,同期,家庭办公技术的不断改善。公司通信和合作系统变得越来越稳定、安全,这使得更多员工可以在家里为项目提供无缝服务。由于办公室内的交流方式已经从面对面的对话和文件备忘录,转变为语音信件和电子邮件方式,因此同事是否同在一个办公室甚至同在一个大洲,都变得越来越不重要。由于虚拟工作能满足员工和雇主双方的利益,高技能自由工作者的人数呈几何级增长。办公室内原有的基本办公条件已不再重要,取而代之的是更智能的个人技术和云计算。顶尖人才越来越看重、并要求工作和生活的平衡。率先进行这种转变的IBM,在其40万名雇员中,有超过45%的人都是远程工作。
3 虚拟合作者
随着第二波变革浪潮发展进程的加快,管理者开始意识到,尽管虚拟化趋势在很多方面都带来了福音,但同时也带走了传统工作方式的一些益处,一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益处。比如在团队合作方面,过度的部门分割和过细的劳动分工必然造成同事间合作的减少;在创新方面,新的工作方式使得员工无法进行日常交流和思维碰撞;此外由于婴儿潮一代即将退休,管理者也担心公司重要的隐性知识会因此失传。
员工们也存在类似的担心:他们的职业生涯中往往缺乏团队感和合作精神。很多人经历的非正式社交接触少得可怜。事实上,在IBM,员工间流传着一句颇具讽刺意味的说法,公司的字母缩写IBM代表的是“独行侠”(I’m by myself)。
现在更为复杂、更为全球化的新一波虚拟化工作浪潮已经涌现,但与此前趋势略显矛盾的是,很多工作者选择了重新聚到一起,集中在某地工作。这就是第三波新技术的重点—让工作者重获身处一室的感觉。但虚拟平台也只能做到这一点,这就出现了我们正在看到的景象:重新回到现实,与同事们在一起工作,为此,劳资双方都进行了相关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