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这种“极致”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极致,我们也做不到真正意义上的极致,只能做到经济价格尺度上一种相对优异的方式。因为社会、技术、需求一直处于动态变化,只是在我们所处的特定时空点下尽最大的努力将产品,或者是这项技术做到具有独特的竞争力与美好的使用体验。而当这种独特的“技术”一旦给用户带来美好、深刻的体验,就能在用户心目中留下深刻的记忆,品牌就随之建立并形成放大效应。
建立不可替代的核心价值
最近朋友圈传着一个段子,说港囧换了黄渤、宝强一样火的一段话。大概意思是说,徐峥为什么不用黄勃和王宝强,他要告诉我们是电影成就了你,而不是你成就了电影,换了你电影票房依旧。
对于平台而言,如何能够留住一些具有独特价值的人才,并使这些人才的组合价值最大化,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对于创业者来说,如何打造我们的产品在今天的消费者心目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不能因为某个阶段的一些特定环境因素促使了自身产品、模式获得成功之后,就开始沉醉在固有的思维模式,以及享受成功所带来的喜悦与膨胀,而开始忽视对产品核心技术力的不断优化、提升。对于任何一个企业而言,一旦没有形成独特的,不可取代的核心竞争力,或者建立起一定的进入门槛,其结局必然不会太美好,很容易被他人取代。
商业模式是干出来的
我们透过“徐峥现象”会发现,徐峥从1994年毕业之后至今一直在不断摸索,他已经从真正意义上构建出了一个商业模式,这个商业模式并不是他一开始想出来的,而是脚踏实地干出来的。
徐峥在这一路的过程中在不断尝试、探索,在围绕“笑点”的电影取得成功之后,开始聚焦于其中的一个题材,也是就是“囧”来进行打造,并且不断推出新产品。其商业模式可谓是渐行清晰,可以预见徐峥接下来将会围绕着地方(国家、地区)为特性来构建不同的“囧”,并由此探索不同文化下的笑点。
而最简单的商业模式就是基于不同国家、地区为背景来为其旅游做宣传,这可以说让一些国家的旅游、文化主管部门出点钱还是非常有可能的。就算不出真实的货币,至少会为其在当地的拍摄提供便利的条件与支持。当然,伴随着各种商业的植入,以及相关衍生产品的收益,赚钱已经不在话下。总之,站在今天来看待“徐峥现象”,其商业模式越来越清晰,也没有谁会去质疑他将要描绘的商业模式,但从一开始或许只是非常单纯的做好一个电影产品这样的梦想。
这是值得当前创业者深思的一个话题,今天的诸多创业者凭着自己的一种“推测”,然后找一堆数据“佐证”,再拉几个“高大上”的人一起描绘出一个“宏伟”的商业模式。之后就开始各种鼓吹,参加各种创业基金的活动,希望借助于所描绘的“宏伟”商业模式来获得投资,再借助于资本来为自己的成长缴纳“学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