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人预言,数字出版的未来很可能会像数字音乐一样,无人为内容买单,作者只能靠视频、MOOC和演讲来实现价值兑现。而出版社将变身为作者的经纪人,去做那些互联网企业不愿意做的“脏活累活”。
图书数字化一定会步音乐数字化的老路吗?不一定。付费阅读习惯养成虽然还需时日——但这只是告诉我们,以简单化思维做数字出版一定很艰难。
多看、豆瓣、京东、当当……为什么做移动数字出版挣不到钱,原因很简单:大家做的是残产业链——连半产业链都算不上的残产业链。以往大多数移动数字出版公司的产业思维是:买纸质出版商的版权,然后精细排版后提供给读者——这是典型的残产业链思维。上游和下游各行其事,很多环节都是处于断链状态,无法像完整的全产业链那样形成合力并产生共振,使整个产业链得以优化。
但是,这一基本面正在发生变化,且这种向全产业链的转变并非仓促而就,谋变的成分大于应变的成分。
回归场景,那才是数字阅读的战场
第一,是场景,而非兴趣,在决定用户的阅读习惯。重视长尾效应的数字阅读和数字出版更有可能完成新的内容整合和品牌教育。
PC互联网建立在注意力集中的场景里,用户可以充分服从兴趣导向,以阅览式为主,网页信息愈是丰富,用户接收愈是饱和;而后者则演变为滑动式,用户的“目的性”被抹消,专注亦遭碎片取代,决定他们划亮手机屏幕的,不再是兴趣使然,而是由一些具体的无法被提前预估的场景:搭乘飞机时的等候、旅行的间隙、集体聚餐时的暂时沉默……
从媒介特性来说,传统图书通过借助不同的结构法,将文字、图像、表格等符号以非线性方式进行编排,是基于一定母题的筛选,且其载体形式稳定,保存性强,且因为经过了选题策划、组稿、审、校、读等编辑流程,内容权威性是相对较高的。而其他媒介则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差异性,网络阅读、手机阅读、电子书以其载体优势和时效性,精明地占有了罅隙中的时间和空间,这时候阅读不再是一种需要交付价值和承诺的仪式或者庆典,而是日常生活中随处可拾的流动体验。
置身于数字阅读时代,人们似乎从时间无法完整利用的泥泞中得到了解放,恨不得随时随地面前都有一个屏幕,可以记录和收取信息,这种与正在发生的事情须臾相关的体验让我们觉得心安理得。
不仅如此,当移动互联和社交网络极大地影响了诉说和传递的样态时,我们越来越多地暴露在口语化和经验性的文字环境中,而这种熟人语境当中的文字,往往包含着“我在哪里、在做什么、有什么心理活动和情绪”这样的即时性信息,它是交互式、个性化的。因此,现在我们看到文字的第一反应,并不是要绷起脸来沐浴斋戒,而是要聊天、吐槽、沟通、互动,要实现一种实时互动的维系。